中国夏粮实现增产丰收

国家统计局14日发布数据,2022年全国夏粮总产量14739万吨(2948亿斤),比上年增加143.4万吨(28.7亿斤),增长1%。其中,小麦产量13576万吨(2715亿斤),增长1%。

中国夏粮实现增产丰收

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潘文博14日表示,今年夏粮小麦产量再创新高,得益于突出抓紧抗涝保播、促弱转壮、防病治虫、“一喷三防”、机械化抢收等关键环节,实现攻坚克难“闯五关”。

潘文博是在农业农村部14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作上述表示的。

国家统计局发布最新数据显示,今年夏粮产量2948亿斤,比上年增产28.7亿斤。

潘文博表示,今年夏粮小麦实现抗灾夺丰收,可以说是“人特别努力、天比较帮忙”。去年秋播遭遇罕见秋汛,冬小麦播种推迟时间之长、晚播面积占比之大,多年不遇,但播下去后主产区大部天气总体比较有利。

此外,河北、山西、山东、河南、陕西等地克服严重秋汛影响,通过调整种植结构、扩大非灾区面积等方式,基本稳住冬小麦播种面积。新疆、甘肃、宁夏等地则积极扩种春小麦,也有力弥补了冬小麦因灾减少的面积。

从单位面积产量看,2022年中国夏粮单产每公顷5555.6公斤,比上年每公顷增加34.9公斤,增长0.6%。其中小麦单产每公顷5912.3公斤,比上年每公顷增加43.0公斤,增长0.7%。

据介绍,党中央、国务院高度重视今年夏粮小麦生产,中央财政直接支持粮食生产的资金比上年增加155.4亿元。各地各部门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,农业农村系统攻坚克难,科技人员和农民群众落实落好各项抗灾稳产增产技术措施。农业农村部门突出抓好五个环节:

抓抗涝保播。开展部级干部牵头包省包片督导,制定印发专项技术方案、明白纸。特别是督促指导河北、陕西、山西等地抓住封冻前的最后窗口期,能播一亩是一亩,最后即使“土里捂”的也抢播了148万亩。各地反映,今年即使冬前“土里捂”小麦,后来亩产量也有八九百斤。

抓促弱转壮。去年冀鲁豫陕晋5省冬前一二类苗比常年少22.1个百分点,农业农村部组织专家制定促弱转壮技术预案,绘制1.1亿亩晚播麦、940万亩“一根针”和148万亩“土里捂”的苗情分布图,挂图作业、督战督办;开春后,组织100多名机关干部、派出30多个小分队200多名科技人员下沉一线指导服务,各地农业农村部门累计派出62.4万人次进村入户,指导落实关键举措,到小麦拔节时苗情长势已与常年相当。

抓防病治虫。今年小麦病虫害呈多发重发态势,通过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、开春后组织各地备足药剂药械、组建应急防治队开展防治作业,主产区麦田基本防治了1至2遍,小麦条锈病、赤霉病发生面积分别比去年减少91%和40%。

抓“一喷三防”。小麦“一喷三防”是有灾防灾、无灾增产的一项技术措施。中央财政紧急安排16亿元支持开展小麦“一喷三防”全覆盖,主产区组建1.8万个专业化服务队,有效预防了早衰和干热风,小麦质量好于常年。

抓机械化抢收。麦收时不少地方突发疫情,农业农村部组织主产县逐地块提前对接机手机具,相关部门成立跨部门工作专班,各地设立了2500多个接待服务站,组建了5400多支应急服务队帮助抢收抢种,部省市县都开设了热线电话。今年小麦机收损失率基本控制在2%以内,实现了适期收获、颗粒归仓。

全国夏粮单产小幅提高,一是因为气象条件总体有利;二是多项措施精准发力,如针对局部地区疫情影响,及时打通农民下田、农资到店、农机上路等堵点卡点,推动春管夏收有序开展;三是生产条件持续改善,近年来,各地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,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,着力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条件,培育推广优良品种,构建多元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,促进粮食单产水平稳步提高。

版权声明: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,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内容仅供读者参考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erxw.com/html/3493.html